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研讨
民企参军大有可为
赵可铭,韩 璞
为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指示精神,结合军民两用行业的现状和规律,为民企参军指明道路和方向,由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军民融合年会”,于2013年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赵可铭上将在会上做重要发言,谈到军民融合的意义与内涵,目前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企业在军民融合方面大有可为。
1军民融合的意义和内涵。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此后胡锦涛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做了多次的反复强调,深入地阐述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的内涵。其特性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简而言之,通过军民融合这样一个发展路子,达到富国强军之根本目的。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民养军”,把国防建设放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下行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强调“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尽管仅仅一字之差,凸显的却是历史的跨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围绕大局、把握规律的勇气与智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为走富国与强军道路开辟了新的征程。军民融合的主要内涵是在军民之间要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根据互补性特别是各自的比较优势将相关科研活动和装备生产、人才培养等领域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融合。从而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资源,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持续发展的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过程就是发挥国防和经济建设各自比较优势的过程,也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过程。
为此,在我国当前军民融合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机制:1、彻底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体系;2、建立和完善国家层面的军民融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3、建立完善军地兼容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资源整合机制;4、建立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和科研生产体系机制;5、建立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6、建立军民融合的军队后勤保障、装备维修体系机制;7、完善军民融合的国防动员和国防军地动员的体系机制;8、完善和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如果上述八个方面的体系机制建立和良好地运转起来,军民融合就会做得更好,国防和军队化建设就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获得更丰厚的物质支持和发展后劲。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从军队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国家的一笔投入实现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益,富国强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当前军民融合取得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1、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上下共识越来越多。姜鲁鸣在解读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市)成立了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14个省(市)设立了军民结合专项资金,全国建立了19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2、军民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有一项专项规划,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了统筹规划,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开拓了战略构想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广阔空间。3、2011年底,国家工信部和解放军总装备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武器装备”的红头文件,这也是首次,其意义重大。4、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组织牵头,军地多个部门参与军民融合系列调研报告,受到党中央和军委多位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人大代表连续三年立法提案,在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被正式列入立法计划。“军民融合促进法草案”正在积极起草中。5、军民融合保障社会化依托革命教育培养军事化人才等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工作,有不少成果,在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2.2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国家层面常规的军民融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融合的渠道还不够畅,这是诸多正在解决的问题中的关键一环。存在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权责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薄弱环节,主要是习惯于靠行政命令推动、靠个人感情协调、靠私人关系运转的工作模式,不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构建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精干、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建立这种体制机制,本质上是打破军民界限,在整个国家利益平台上整合利益关系。2、法律和政策支持方面刚刚起步,发展健全尚需要较长时间,也是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军民融合方面的政策法规数量少、覆盖面窄,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配套,缺乏必要的投资、市场管理政策及相关法规,难以规范政府、军队、企业以及军民各方面在融合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和相应的行为,“变相投机”、“以公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化解矛盾,消除阻力,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层次发展。融合的层次还不够高。融合具体工作多,融合长远建设少,就事论事、零打碎敲,不善于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融硬件配套多,融软件完善少,忽视人才培养、风气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合作;融传统领域多,融新兴领域少,不注重把融合向尖端技术、高新产业拓展延伸。 3、受单位、部门利益的制约局限,相对封闭的局面未能彻底突破。各自为战,不能从全局上形成整体合力。融合的观念还不够强,有的不能把融合当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而是当负担、当包袱,推一推动一动,主动性不强;有的把融合当口号喊、当标签贴,没有真正进入思想,落实到行动。 4、媒体等舆论支持力度也很不够。
3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军民融合大有可为,商机多多。
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果归功于改革。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通过逐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调整改革,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得到优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小核心、大协作、哑铃型”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民用核能、民用飞机、民用航天、民用船舶等“四民”产业快速发展,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新型军工投资体制逐步完善,建立了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源与军工建设的新的投融资模式;推行军品市场准入制度,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咨询服务中心”,阻碍非公经济“参军”的制度壁垒和政策门槛正在消除。
参加第五届中国军民融合年会的不少是企业的同志,特别是民口、民营企业的同志们,说明大家关心军民融合这个重大课题,看好军民融合的前景,这是有觉悟、有远见的表现。还有我们军队的很多老将军、政府机关的同志、军队部门的同志,都很关注这个问题,积极参加中国军民融合年会。大家联起手来,一起努力,来开拓这个富矿,肯定会有丰收。
在武器装备方面民口参军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是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随着科技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更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防务能力。美国是实施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90%以上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俄罗斯充分发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70%以上。英、法、以色列等国也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军地资源双向利用,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各国实践充分证明,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大势所趋。我相信,我们国家会有人捷足先登,也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后勤社会化保障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发,民用航空器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民企与军方的合作潜力巨大。我国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军民融合也大有文章可做。希望大家充分发挥意识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现在说的军民融合,以及过去讲的军民结合,两者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但同时又有一个全新的突破。这个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全球化的大背景。军队有需求部门,民营企业具有主动性,就有可能抢占先机,也有可能捷足先登,也就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民营企业要敢想、敢闯、敢干,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