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道学:以治理为核心。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国父孙中山: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
虚云老和尚: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季羡林教授: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