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陆军装备发展研究
远望报告
2021年,世界主要国家陆军全新主战装备研发继续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相继启动对有升级潜力的现役主战装备的挖潜改进项目,有些改进项目则已开始列装。尤其作为推进“多域作战”概念落地和多域作战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美陆军继续大力研发“六大项目群”,其中作为主战装备的远程精确火力、下一代战车、一体化防空反导和未来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四个项目群,在2021年均取得较大进展。
一、炮兵武器装备继续朝远程精确化发展
炮兵武器装备继续朝远程精确化发展,凸显了远程精确火力在未来陆战中的重大作用,尤其美陆军正在研发的远程精确火力项目群,将大大扩展其战术火力和战役火力,并将使其具备最大射程约2500千米的战略级火力打击能力。
(一)美远程精确火力项目群多次进行试射,战略远程火炮已“胎死腹中”
到2021年底,远程精确火力项目群的具体研发项目演变为增程火炮、精确打击导弹、陆基中程导弹、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而曾最令人关注亦最令人质疑的战略远程火炮目前研判已“胎死腹中”。
增程火炮的XM1299样炮于2020年12月再次进行实弹发射试验,在成功验证“神剑”精确制导炮弹70千米最大射程和10米以内精度的同时,也暴露了该弹对高空风力敏感、阵风太强时导致精度大幅降低等缺陷。5月,为增程火炮全新研制的XM1155冲压增程制导炮弹已完成第一阶段竞标;9月,美陆军宣布向第1装甲师第2装甲旅战斗队炮兵营交付2门用于进行部队作战试验的增程火炮样炮;10月,通用动力公司使用XM1299样炮成功试射4发增程型XM1113(XM1113ER,亦称XM1210)火箭增程榴弹,展示了超过70千米的远程打击能力。
精确打击导弹已于2021年进入“增强型技术成熟与风险降低”阶段,在该阶段共计划进行三次打击远程目标试射。5月,美陆军使用“海玛斯”火箭炮成功完成该导弹的第四次试射,射程达到400千米。10月,美陆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完成第五次试射,但因遥测技术问题,在导弹射程达到499.2千米后未能获取后续数据,导致所达到的最大射程不详。根据拜登政府5月向国会提交的2022财年国防预算申请,陆军还计划研制最大射程达1000千米的增程型精确打击导弹。
8月,美陆军高超声速项目办公室将远程高超声速武器研发项目正式命名为“暗鹰”,根据2022财年国防预算申请,计划于2023财年部署首个“暗鹰”连,2025财年部署第2个连,2027年部署第3个连。10月,陆军向首支试验性多域特遣部队第5炮兵营(即战略火力营)交付首个连套的“暗鹰”原型样机,包括1辆指挥车和4辆运输-竖起-发射车等地面单元,但没交付导弹样弹。这些样机从即日起开始进行部队测试与训练,使首个“暗鹰”连向初始列装又迈进一步。根据设计,“暗鹰”最大射程2500千米,但陆军官员于5月表示最大射程“至少”将达到2775千米。10月20日,美陆军与海军进行的助推滑翔式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联合飞行试验(JFC-1)以失败告终。
美陆军已于2020年11月开始研发陆基中程导弹,首个连将于2023财年部署,可填补精确打击导弹和远程高超声速武器之间的火力空白。不过,因陆军3月发布的多域转型白皮书在多域特遣部队通用编制设想中取消了战略远程火炮的编制:将原计划的战略火力营由1个4门制战略远程火炮连和1个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连组成,改为由1个“海玛斯”火箭炮连、1个陆基中程导弹连和1个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连组成。据此研判,该炮已“胎死腹中”。
(二)印陆军大力推进“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完成新型榴弹炮的交付列装
印陆军目前正在推进“野战炮兵合理化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对169个炮兵团(实力编成为炮兵营)进行“中型化”换装以全面提升作战能力。这些炮兵团将全部编配155毫米榴弹炮,包括52倍口径的1580门牵引榴弹炮、814门车载榴弹炮、100门自行榴弹炮和145门39倍口径M777A2超轻型牵引榴弹炮。
根据该计划:印陆军2020年12月批准耗资27.4亿美元采购1580门以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生产的155毫米52倍口径自主牵引榴弹炮系统(ATHOS);到2021年2月已完成100门韩国K-9“雷鸣”自行榴弹炮的改造生产和交付列装,并已将该炮部署到中印实控线附近,该炮最大射速6发/分,最大初速924米/秒,最大射程40千米,战斗全重46.3吨;到6月已完成145门M777A2榴弹炮的列装,并从9月开始在拉达克东部中印实控线附近部署3个M777A2炮兵团。
(三)英陆军改进M270B1多管火箭炮
3月,英陆军宣布将从2022年开始对其现役31门M270B1火箭炮进行升级改进,计划于2027年完成。主要改进包括:一是配用改进型装甲驾驶舱和机动车辆与发射组件;二是为改进型发射装置配用一些英国专用部件,如复合橡胶导轨、车载摄像机和雷达等;三是通过改进使其从2024年开始能发射美陆军目前正在研制的精确打击导弹和增程制导火箭弹。
二、坦克装甲车辆无人化智能化综合发展
坦克装甲车辆研新与改旧并举,并高度重视发展机器人战车,体现了未来战争的无人智能化发展趋势。
(一)美陆军下一代战车项目群研发继续在曲折中取得进展
下一代战车项目群目前的具体研发项目是可选有人战车、多用途装甲车、机动防护火力车、机器人战车。
由于之前因性能需求与研发进度要求苛刻而使可选有人战车招标遭遇重大挫折,美陆军修改了该车采办策略、性能需求与进度要求后于2020年12月发布第一阶段需求建议书,并于7月宣布授予5家承包商为期约15个月的概念设计阶段合同,用于进行建模仿真与设计分析。
到3月,美陆军已接收20辆多功能装甲车,包括2辆通用车、7辆指挥车、3辆迫击炮车、5辆医疗后送车、3辆医疗车。但因生产中出现一些问题和新冠疫情影响,陆军决定将该车初始作战试验与评估(IOT&E)时间从2021年4~6月推迟到2022年1~3月,将首支部队列装时间从2021年7~9月推迟到2023年1~3月。
到5月,美陆军已完成4辆轻型机器人战车和4辆中型机器人战车的样车接收,并于2021年夏天开始为这8辆样车集成自主系统,并将它们与有人驾驶的控制车辆进行匹配试验,为计划于2022年夏天进行的更大规模的连级士兵作战试验做准备。
另外,美陆军于5月决定在2022财年底全部退役“斯特赖克”旅战斗队装备的“斯特赖克”机动火炮系统,并决定改进研发加装了30毫米自动炮的武装型“斯特赖克”人员输送车,以确保“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未来作战所需的杀伤力。
(二)俄陆军大力研发机器人战车,并在实兵演习中使用
8月,俄陆军1辆履带式和2辆轮式“标识器”机器人战车自主完成100千米复杂地形行军测试,其中轮式“标识器”在5小时41分内连续完成40千米越野行军和60千米泥土及硬质路面行军。
在俄、白两军2021年联合战略演习收尾阶段的“西方-2021”实兵演习中,俄陆军在诸兵种合成分队战斗队形中使用了“天王星”和“涅列赫塔”机器人战车。参演“天王星”-9机器人战车编队由4辆“天王星”-9机器人战车、1辆指挥车及相关运输车组成,“天王星”-9装备9M120“冲锋”反坦克导弹、“大黄蜂”火箭筒、30毫米自动炮和7.62毫米同轴机枪,在演习中负责保护仓库、加油站等后勤设施和通信中心、指挥所等军用设施。在演习中负责守卫战略设施的“涅列赫塔”机器人战车最高时速32千米,续航时间24小时,装配12.7毫米机枪和30毫米榴弹发射器,用于遂行巡逻、侦察与火力支援任务。
(三)印度计划研发履带式未来步兵战车
6月,印陆军发布采购1750辆本土研发的履带式未来步兵战车的信息征求书,用于替换现役许可证生产的老式苏制BMP-1/2步兵战车,最终目标是采购三种具备两栖作战能力和多种地形条件下昼夜作战能力的模块化履带式未来步兵战车,适用地形包括海拔5000米山地、沙漠及气温变化在-20℃~+45℃的北部平原。
另外,英陆军于5月签订8亿英镑合同,用于为现役148辆“挑战者”2主战坦克配用120毫米L55A1滑膛炮和主动防护系统,升级后称“挑战者”3;法陆军于6月签订合同,以将现役200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改进为能与“蝎子”计划的数字化网络兼容的“勒克莱尔”XLR。
三、防空反导装备向一体化智能化发展
防空反导装备继续向融合式一体化和反导反卫一体化发展,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IBCS)正迈向生产与部署,俄具备一体化反导反卫能力的S-500系统即将服役。
(一)美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项目群研发持续取得重大进展
美陆军2019年3月确定的一体化防空反导项目群的具体研发项目是IBCS系统、机动近程防空系统、间瞄火力防护系统、低层防空反导传感器。
1月,美国防部负责采办和保障的副部长洛德批准IBCS系统采办决策备忘录,使其进入低速初始生产阶段,并计划于2022财年第三季度实现与“爱国者”系统和“哨兵”雷达的一体化融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7月,IBCS系统在白沙导弹靶场完成最后一次研发试验:首先发射2枚用无人机替代的巡航导弹靶弹,1枚靶弹负责执行电子攻击任务以破坏雷达性能,另1枚负责对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陆军防空反导试验分队使用IBCS系统对来袭目标进行探测、跟踪、识别,并发射“爱国者”PAC-3导弹成功拦截目标。
基于最新防护型双V车身M1126A1“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的机动近程防空系统,包括动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和定向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4月,美陆军宣布首批4辆动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发射车作为一个防空排已列装陆军欧非司令部第10防空反导司令部第5防空营的1个防空连。该系统配备1门30毫米“大毒蛇”链式炮、1部携带2枚“长弓·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的垂直发射架、1部携带4枚“毒刺”防空导弹的发射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越野能力和可靠性。5月,美陆军发布机动近程防空营编制与部署评估报告:每营将编制550名官兵、40辆动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发射车和约270辆其他车辆;有3个陆军基地具备部署适合性。
7月,定向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完成发射试验,在试验中向无人机发射激光束产生灼热,造成发动机失灵,传感器失效,验证了反无人机能力。美陆军计划于2022财年在欧洲部署1个配备4辆定向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发射车的防空排,编制在已装备动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排的防空连。美陆军已在10月12日~11月10日举行的“融合工程2021”试验演习中使用了该系统。
(二)印度成功试射“蓝天-NG”防空导弹系统
1月,印度在昌迪普尔综合试验场首次成功试射1枚“蓝天-NG”新一代中程防空导弹,精确拦截了目标。3月,在波克兰靶场再次成功试射1枚“蓝天-NG”。“蓝天-NG”最大射程8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
四、陆航武器装备研发改进并行推进
陆航新型直升机研发与现役直升机改进并行开展,尤其是美陆军在未来垂直起降飞行器项目群研发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开始列装V6型AH-64E直升机和UH-60V“黑鹰”直升机。
(一)未来垂直起降飞行器项目群研发继续取得进展
美陆军2019年3月确定的未来垂直起降飞行器项目群的具体研发项目是未来攻击侦察直升机、未来远程攻击直升机、未来无人机、通用模块化开放式体系架构。
美陆军于2020年3月选中西科斯基公司的竞标样机S-97“突袭者”和贝尔公司的竞标样机“坚强者”进入未来攻击侦察直升机原型机开发阶段,即竞争演示与风险降低阶段,并于3月进入竞争演示与风险降低第二阶段。4月,西科斯基公司试飞员驾驶“突袭者”原型机完成一系列飞行演示,展示了其优异的飞行速度和机动性及遂行各种作战/运输任务的能力。该机经进一步改进称“突袭者X”,配装现有发动机重6.4吨,“突袭者”机身尺寸是“突袭者X”的80%。
未来远程攻击直升机将取代现役“黑鹰”通用直升机,计划于2030财年列装。目前的竞标原型机主要是贝尔公司的V-280“勇敢者”和西科斯基-波音联合公司的SB-1“挑战者”。3月,美陆军分别授予这两家公司推进该机主要子系统和武器系统概念的初步设计评审合同。6月,贝尔公司宣布已完成V-280为期三年的飞行试验,完成了所有计划的关键性能参数飞行测试,包括低速、高速飞行性能(最大航速达到565千米/小时),最大航程,任务系统快速集成能力等。9月,西科斯基-波音联合公司向陆军提交“挑战者”的改进型“挑战者 X”原型机。
未来无人机包括装备旅战斗队的未来战术无人机系统(FTUAS)、装备陆航旅的先进无人机系统、可由直升机发射的“空射效应”(ALE)微型无人机。3月,美陆军对5家投标公司的FTUAS样机进行飞行演示,这些样机都能在大雨和潮湿天气下飞行,平均飞行时间10~12分钟,飞行高度约366米。陆军需求监督委员会根据演示反馈于8月批准该机《简明能力发展文件》,使其进入快速原型研发阶段,陆军计划于2024财年做出全速生产决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3月展示的“莫菲斯”原型机实际上是直接使用基于“阿尔提乌斯”600的ALE无人机携带高功率微波武器,并对机体、航电和软件进行改造,用于反无人机和无人机蜂群,可通过击穿、烧毁无人机电子元器件使其失控或坠毁。“莫菲斯”采用“即插即用”设计,全重约30磅(13.6千克),配装导引头和辐射功率高达吉瓦级(1000兆瓦)高功率微波武器。
另外,美陆军已于1月开始列装最先进的V6型AH-64E“阿帕奇·卫士”攻击直升机。2月,1架AH-64E进行海上非视距(NLOS)多用途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试射1枚以色列“长钉”-NLOS导弹,命中1艘32千米外的静止靶船,具备更强的防区外作战能力。8月13日,美陆军首架最新改进型UH-60V“黑鹰”通用直升机正式列装。
(二)英国订购H-47“支奴干”直升机
5月,英国宣布已为其特种部队订购14架新型增程型H-47“支奴干”直升机,即美制CH-47F“支奴干”的最新改进型,类似于美特种作战司令部装备的MH-47G“支奴干”,2026年开始交付。H-47“支奴干”将配用增程油箱、光电/红外传感器套件、多功能雷达、防御性武器和抗干扰装置等。
(三)日本陆上自卫队新型UH-2通用直升机开始服役
6月,日本防卫省采办、技术与后勤局宣布,新型UH-2中型多用途通用直升机已完成研发,开始列装陆上自卫队。UH-2采用双发动机和4桨叶主旋翼,能完成一系列任务,尤其是向离岛运送货物和人员。防卫省计划未来20年采购150架UH-2,用于全部取代陆上自卫队现役127架采用单发动机和2桨叶主旋翼的UH-1J通用直升机。